教育计划积极於不同地域进行幼儿亲子工作坊,参与者对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关德育和创意发展的部分反应特别热烈。促使工作室进一步开拓中国文化的幼儿教育方向,发展适合幼儿园乃至亲子应用的教学主题和形式。
计划从传统文化中提取适合幼儿成长的养分,培养幼儿对自然世界的欣赏和珍惜丶对文化内涵的兴趣丶加强德育和创意的发展。
《亲亲自然》幼儿工作坊以大自然的石丶木丶水丶土为主题,让幼儿能够从第一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透过故事丶游戏丶多媒体丶手工艺创作等,轻松地接触传统文化,并连系至现今生活。
教育计划有幸邀请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合作,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东华三院洪王家琪幼儿园丶东华三院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东华三院方谭远良幼儿园进行试验课,取得正面的回应和成效。并於2017年3月,出访新加坡道南学校丶新加坡福建会馆幼儿园及午後学堂,进行体验工作坊,与当地的小朋友一起“亲亲自然”!
活动记录
教育团队于3月20日至24日再次到访新加坡,为福建会馆属校道南学校、福建会馆幼儿园及午后学堂举办“亲亲自然”幼儿体验工作坊,与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感受自然的美好、中华文化的趣味。感谢福建会馆、道南学校校长陈京文博士、福建会馆幼儿园校长谭金凤女士及所有参与老师的支持和协调,实现是次教育交流活动。
这次我们挑选了“水”和“木”作为体验工作坊的主题,透过不同方式,如律动、动画、故事及创作,从自然元素的特色、应用等讲述同心合力、分工合作、发挥所长等价值观。工作坊期间,小朋友都投入活动,看见动画主角“小水滴」的活泼动态时表现雀跃、合作绘画“房子”时更互相提点,乐在其中。
参与活动的学校老师认为活动互动活泼及内容多样、展具动画设计有趣吸引,能够提高小朋友的综合训练及对自然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亦期望活动有更多实物展示或户外体验指引,让学习更加全面。
在这次交流中,福建会馆幼儿园校长谭金凤女士带领团队参观学校,介绍幼儿园的教育设施与理念。其中,到访了“家居环境”教室,里面的家居摆设让幼儿学习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校长更特意介绍校园的“生活花园”,花园内的植物品种繁多,小朋友悉心栽种,虽然并非所有都能开花结果,但种植过程可让幼儿学习不同知识及观念。校长认为“亲亲自然”活动正好是一个开端,让幼儿在工作坊中学习自然元素后,在花园中好好实践,加深认识,欣赏“自然”美好的一面,爱护自然。
2016年,教育团队积极筹备“亲亲自然”幼儿教案,逐步发展出一系列以幼儿学习为重心的教案,培养幼儿对自然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良好价值观。幼儿课程以“自然”的“土”、“木”、“石”、“水”为主题,引导幼儿从感受体验、认识探索、文化内涵的角度,认识和感受自然的美好,扩阔对周遭世界的视野和欣赏角度。
教育计划有幸与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合作,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东华三院属下洪王家琪幼儿园、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方谭远良幼儿园,完成18节试验课,感谢各幼儿园校长的支持、老师前线教学的实践及评估,团队导师进一步优化课程对学校老师和幼儿的适切性。
因应学校老师的建议,课程预备更多实体教具及实物体验活动,让小朋友透过感官接触加强对自然的感受和印象。另外,老师建议故事内容可进一步由浅入深,从最简单、基本的事物出发,引导小朋友探索中国文化的趣味。团队亦作出了相应的课程调整,配合幼儿的学习程度,例如把幼儿常接触的事例作为引入,让同学更容易理解内容。
总结试验课成果,参与学校表示是次的幼儿教案内容具启发性,为幼儿园校本有关课题包括“爱护环境”、 “帮助我们的人”、 “爱惜大自然”等提供补充及延伸,还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具、实物展示、互动游戏、工作纸及绘本,加强小朋友对“自然”和“文化”的学习兴趣。小朋友在试验课上表现投入,积极响应老师有关“水、木、石、土”的提问。其中,洪王家琪幼儿园的老师举例说:「试验课后,当讲解一些关于泥土的基本知识时,同学已懂得发问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例如 ‘墙壁是否由泥土制造?’”老师亦藉着提问鼓励同学在课余时间努力发掘答案,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幼儿教案鼓励小朋友均衡发展,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小朋友接触中国文化。伍尚能纪念幼儿园老师表示,由于幼儿园内有不同国籍的学生,为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上建立良好基础,老师特意加强介绍自然元素中文名字的读音及意思,让非华裔学生获得“文化初体验”的同时,提升中文语言能力,团队亦因此进一步加强教案在语文方面的探讨。另外,老师亦发现小朋友不单对身边自然元素认识加深,更学习到尊重、关怀大自然。例如,同学在一起洗手的时候,都会互相提醒把水龙头关好,不要浪费食水。
从“亲亲自然”内容开发到试验课程,教育团队不但加深对幼儿文化教育的认识,亦初见教案在校园实践的成效。同学年纪虽小,已经开始懂得探索及学习未知的东西、建立对身边事物的良好价值观,并主动与别人分享,这正是团队筹备“亲亲自然”幼儿教案的目标。
导师正与东华叁院伍尚能纪念幼儿园龚宇萍校长(右一)及余老师(右二)讲解古时紫禁城的灭火方法。
教育计划“亲亲自然”幼儿教材套的开发,有幸邀请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参与这次合作计划,参与学校包括洪王家琪幼儿园、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方谭远良幼儿园。
继之前“水”和“木”两个课程之后,这次的试验课主题为“石”。在幼儿园校长和参与老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小朋友体验到石头的不同特质,还有古人如何应用石头,一步步接触“石”的内涵。
这次活动尝试由亲身接触一颗颗石头开始。课前,部分老师还邀请小朋友搜集石头回来,给其他同学观察、触摸,以第一身感受粗幼、轻重、大小种种感觉。活动又以“太湖石”为例,透过观察奇形怪状的石头,启发小朋友的想象力。老师问道:“在这块石上看到甚么?”学生随即兴奋地叫嚷:“蝴蝶!”、“小猪!”、“喇叭!”⋯⋯小朋友发挥无限创意的同时,石头在他们心目中亦渐渐变得有趣。
为了与小朋友分享今天见到的石头,都可能是经过自然的风雨、人工的雕凿而成,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的动画和教具。老师在回馈表示,生动活泼的教学工具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小朋友对主题的认识和印象,期望将来有更多有趣的设计和图像加入课程。
另外,活动中介绍传统花园的“石子路”,是古人通过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头,在地上砌成各种图案的创作。藉着这个传统例子,鼓励学生尝试实践想象及创作,运用“石头贴纸”在画纸上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小朋友们的作品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题包括房子、地铁车厢、火车等,正好反映小朋友的祈盼──希望拥有美好家园,也向往到处游玩、探索,见识这个未知的世界!
今年起,教育团队积极筹备"亲亲自然"幼儿教材套,内容包括"水"、"石"、"土"、"木"四个主题。期望由自然元素出发,联系中国文化,培养幼儿对自然、文化的兴趣。
团队有幸邀请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参与这次合作计划,与院方幼儿园共同进行课程实践及改良。参与学校包括洪王家琪幼儿园、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方谭远良幼儿园。
本月,幼儿工作坊正式于幼儿园进行试验课,与小朋友一起"亲亲自然"。
工作坊尝试以不同形式的教具设计,如播放声带、创作故事及不同类型的图像,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的趣味。
小朋友看着"小水滴"人物教具,想象水的自然形态,说道:
"瀑布像小水滴滑滑梯一样!"
"湖泊像很多水滴快乐地聚集在一起!"
"河流像我们平常排队一个跟一个!"
可见小朋友对水有不同的感受和想象,有着丰富的创作力 。
课堂上,老师将"水"连系到幼儿日常生活,问到小朋友日常在哪里看见水,更介绍幼儿园附近的瀑布:"大家坐巴士回来幼儿园时有看见它吗?它叫做瀑布。"透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明白原来这些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好自然在日常生活里都找得到。
试验课完结后,团队与幼儿园老师交流教学成效。这些宝贵意见有助团队理解小朋友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柔软的水可以汇聚成广阔的大海承载钢铁巨轮;坚硬的石头也可以冲刷成光滑的卵石透出柔和光泽。
教育团队正在开发的"亲亲自然"幼儿教材套,希望从身边自然元素的基本特质出发,发掘其背後最值得分享的文化内涵。教材套包含工作坊和绘本,内容分为"水"、"石"、"土"、"木"四个主题,融入故事朗读、艺术创作、互动遊戏、实物体验和电子元素等多样的方式,结合中华文化,带领同学一起发现和感受自然。
开发过程中,团队导师也不断学习与思考,希望将有趣又有意义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如"石"这一主题,钟乳石、太湖石、钻石、玉石……这些特别的石头常被视为珍宝,受人所爱,但它们如何形成呢?在被人发现前,它们要在特殊环境中经过亿万年磨砺才演变出独特的形态。期望同学探索石头特质之馀,明白石头与人一样,透过艰辛的磨练,同样可以变得更美好。
沉重的石材开采、运输都不便利,今多被各种材料所代替。但人类文明可正是从一块小小的石头开始。2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将打製过的石头握在手中,从此展开使用工具的历史,用石器砍木、刮削、挖掘、狩猎,改善生存条件。直到3000-4000年前,石器才慢慢被青铜所取代,石头作为工具陪伴人类的历史可比其他材料久远得多。另外,为了方便使用石器,人类进化出更灵活的手指,今人可执笔写字,与古人类需要握住石头也有关係。除了石头可以影响人类发展,身边许多寻常事物亦不简单,藉此鼓励同学多观察体验,发掘自然的无限可能。
为扩展教育对象,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教育团队现正积极筹备针对幼儿学习的教案。以过往教学经验和课程为基础,配合“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学习目标,团队期望以图像设计和多元形式内容,引发孩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早播下学习的种子。
构思的初步阶段,最大的挑战的是教学内容的实践,顾及幼儿正处於学习阶段的第一步,教育内容不能过於抽象艰涩之馀亦要富有启发。团队不断思考如何把幼儿与中国文化连系起来,赋予活动内容意义。团队更特意到访不同地方,参观其他幼儿活动丶进行资料搜集,透过不同的观察和讨论,激发思考。
"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发掘最关键、最值得思考的部分。" 工作室教育总监马健聪在讨论会议中经常提点。
从前的孩子是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呢?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文化的实践。教育团队认为,虽然社会环境改变,但是人的感受依然可以相通。孩子仍可以透过"感受"和"体验"身边共有事物,认识中国文化。一如团队构思的其中一个主题课——"水"。团队期望孩子透过亲身接触、感受,认识一滴水,令这滴水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继而发挥想像,像古人认识世界般,使"水"变得有生命、有感情,并学习当中观察与想像世界方法,建立认识世界的基础。
幼儿教案的开发是本年度重要发展项目,团队期望它未来可以成为一个完善、具教育意义的活动,藉以让更多孩子接触中国文化,分享当中的趣味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