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动态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电子通讯

2017年10月
"我的家在紫禁城"回到北京故宫!
13-10-2017

"我的家在紫禁城"教育计划自2008年启动後,多年来积极开发及举办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更与世界各地的文教机构合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今年7月,"我的家在紫禁城"终於回家了!

作为承办伙伴,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十分荣幸参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共同在故宫景仁宫举办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

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游宫院"、"看宫殿"、"皇家树"和"动起来",透过不同形式的展板、立体模型及多媒体影片,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新生代以至公众,分享故宫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趣味。展期为2017年7月18日至10月18日。

开幕当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丶香港康文署副署长吴志华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而香港民政事务局秘书长冯程淑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李小城亦有出席是次开幕典礼,开幕仪式则由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主持。




北京"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教育活动分享
13-10-2017

7月29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景仁宫,小朋友整齐坐好,期待"我的家在紫禁城"教育活动正式开始。

走出课室,踏进紫禁城,在康熙皇帝出生的景仁宫里,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发掘文化宝藏,学习传统知识丶建筑技术和人物故事,体验皇宫的宏伟,加深对故宫文化的感受。

作为《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的延伸,教育活动由故宫资料资讯部组织,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持。




2017年3月
“好自然”展示工作坊与新加坡同学见面
24-03-2017

 “好自然”展示教育活动推出以来,已在香港多间学校进行巡回展示。今次,教育团队将“好自然”工作坊带到新加坡,为福建会馆属校道南学校、光华学校的小朋友进行导览工作坊,与新加坡的小朋友一起寻找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可能。感谢福建会馆、道南学校校长陈京文博士、光华学校校长蔡颐龄女士、道南学校华文老师翁添保和光华学校老师张海燕积极支持和协调这次教育交流活动,让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考虑到新加坡的文化和语言习惯,除了把展示文字改为简体中文及英文外,教案中亦加插新加坡的相关资料,从小朋友熟悉的牛车水、樟宜机场等地名出发,让学生们切身的感受到自然就在身边。

活动中,团队导师结合游戏、动画及实物教具,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出发,认识、发掘土、木、石、水四种自然元素的内涵,了解古人如何发挥这些自然元素创造无限的可能,建成美丽又舒适的家园。除了工作坊,活动也进行导赏,向小朋友介绍展板上的相关知识和价值。

工作坊结束后,团队与到场观课的校长、老师交流。老师们认为活动的形式新颖,令学生认真、投入,也赞赏团队结合新加坡当地自然元素引领小朋友认识身边的自然。另外,老师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专业的意见,如让内容更富系统性,以配合学校的教学等,让我们更了解当地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需要。


<p>新加坡福建会馆属校光华学校校长蔡颐龄女士(前排左二)正为「好自然」活动提出宝贵意见。(新加坡福建会馆属校光华学校礼堂)</p>

新加坡福建会馆属校光华学校校长蔡颐龄女士(前排左二)正为「好自然」活动提出宝贵意见。(新加坡福建会馆属校光华学校礼堂)





新加坡“亲亲自然”幼儿体验工作坊
23-03-2017

教育团队于3月20日至24日再次到访新加坡,为福建会馆属校道南学校、福建会馆幼儿园及午后学堂举办“亲亲自然”幼儿体验工作坊,与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感受自然的美好、中华文化的趣味。感谢福建会馆、道南学校校长陈京文博士、福建会馆幼儿园校长谭金凤女士及所有参与老师的支持和协调,实现是次教育交流活动。

这次我们挑选了“水”和“木”作为体验工作坊的主题,透过不同方式,如律动、动画、故事及创作,从自然元素的特色、应用等讲述同心合力、分工合作、发挥所长等价值观。工作坊期间,小朋友都投入活动,看见动画主角“小水滴」的活泼动态时表现雀跃、合作绘画“房子”时更互相提点,乐在其中。

参与活动的学校老师认为活动互动活泼及内容多样、展具动画设计有趣吸引,能够提高小朋友的综合训练及对自然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亦期望活动有更多实物展示或户外体验指引,让学习更加全面。

在这次交流中,福建会馆幼儿园校长谭金凤女士带领团队参观学校,介绍幼儿园的教育设施与理念。其中,到访了“家居环境”教室,里面的家居摆设让幼儿学习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校长更特意介绍校园的“生活花园”,花园内的植物品种繁多,小朋友悉心栽种,虽然并非所有都能开花结果,但种植过程可让幼儿学习不同知识及观念。校长认为“亲亲自然”活动正好是一个开端,让幼儿在工作坊中学习自然元素后,在花园中好好实践,加深认识,欣赏“自然”美好的一面,爱护自然。




“亲亲自然”幼儿试验课回顾
15-03-2017

2016年,教育团队积极筹备“亲亲自然”幼儿教案,逐步发展出一系列以幼儿学习为重心的教案,培养幼儿对自然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良好价值观。幼儿课程以“自然”的“土”、“木”、“石”、“水”为主题,引导幼儿从感受体验、认识探索、文化内涵的角度,认识和感受自然的美好,扩阔对周遭世界的视野和欣赏角度。

教育计划有幸与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合作,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东华三院属下洪王家琪幼儿园、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方谭远良幼儿园,完成18节试验课,感谢各幼儿园校长的支持、老师前线教学的实践及评估,团队导师进一步优化课程对学校老师和幼儿的适切性。

因应学校老师的建议,课程预备更多实体教具及实物体验活动,让小朋友透过感官接触加强对自然的感受和印象。另外,老师建议故事内容可进一步由浅入深,从最简单、基本的事物出发,引导小朋友探索中国文化的趣味。团队亦作出了相应的课程调整,配合幼儿的学习程度,例如把幼儿常接触的事例作为引入,让同学更容易理解内容。

总结试验课成果,参与学校表示是次的幼儿教案内容具启发性,为幼儿园校本有关课题包括“爱护环境”、 “帮助我们的人”、 “爱惜大自然”等提供补充及延伸,还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具、实物展示、互动游戏、工作纸及绘本,加强小朋友对“自然”和“文化”的学习兴趣。小朋友在试验课上表现投入,积极响应老师有关“水、木、石、土”的提问。其中,洪王家琪幼儿园的老师举例说:「试验课后,当讲解一些关于泥土的基本知识时,同学已懂得发问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例如 ‘墙壁是否由泥土制造?’”老师亦藉着提问鼓励同学在课余时间努力发掘答案,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幼儿教案鼓励小朋友均衡发展,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小朋友接触中国文化。伍尚能纪念幼儿园老师表示,由于幼儿园内有不同国籍的学生,为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上建立良好基础,老师特意加强介绍自然元素中文名字的读音及意思,让非华裔学生获得“文化初体验”的同时,提升中文语言能力,团队亦因此进一步加强教案在语文方面的探讨。另外,老师亦发现小朋友不单对身边自然元素认识加深,更学习到尊重、关怀大自然。例如,同学在一起洗手的时候,都会互相提醒把水龙头关好,不要浪费食水。

从“亲亲自然”内容开发到试验课程,教育团队不但加深对幼儿文化教育的认识,亦初见教案在校园实践的成效。同学年纪虽小,已经开始懂得探索及学习未知的东西、建立对身边事物的良好价值观,并主动与别人分享,这正是团队筹备“亲亲自然”幼儿教案的目标。


<p>导师正与东华叁院伍尚能纪念幼儿园龚宇萍校长(右一)及余老师(右二)讲解古时紫禁城的灭火方法。</p>

导师正与东华叁院伍尚能纪念幼儿园龚宇萍校长(右一)及余老师(右二)讲解古时紫禁城的灭火方法。





2017年2月
“看看文化”互动工作坊加推名额现已展开!
16-02-2017

想有趣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吗?团队今天再次诚邀全港小学同学齐来“看看文化”,一起探索、发掘身边事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有别以往的教育活动,“看看文化”互动工作坊以新颖的话剧及讲座形式与大家见面。活动预备不同的互动游戏及动画与同学分享,并透过有趣的生活课题联系中文、德育、常识、视艺等学科,让同学轻松愉快地体验文化之余,延伸对校本课程的学习。

自去年推出至今,“看看文化”已到访十多间小学,与超过3,000名初小及高小同学分享中华文化的趣味和内涵。活动获得各校师生热烈反应的同时,仍然收到不少报名的查询。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此项既具创意又注重德育培养的活动,教育计划将工作坊举办日期延长至2017年6月,并再次接受报名。

是次活动费用全免。有兴趣参与的学校敬请尽快报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首次参与或全级参与的学校,将获优先考虑。

请按此下载活动详情及报名表格




“小学教材套”试验课 ——“纸笔”
14-02-2017

“小学教材套”进行“纸笔”试验课,是次活动有幸邀请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郑任安夫人千禧小学参与,对象为高小(四年级)学生。

笔记下知识与记忆,笔划之间更透出写字时的心态与姿态。纸轻便便宜,默默支持,让笔墨得到最好的发挥。纸笔让我们的经验、想法、感情得以穿越时空传承、分享。团队希望藉着认识及体验笔和纸,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人与工具、媒介的关系,思考记录应有的态度和意义。

课上,学校老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从粗心大意、忘记事情的经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记录的重要性。又让同学尝试以石头、绳子、纸笔进行记录,有学生用绳打结,有学生用石刻字,亲身体验到不同记录方式的特点。

其中一个环节,学生需要用毛笔在限定时间内写字,重点并不在于是否能把字写完,而是藉此展示笔划除了表达文字的意思,也会透露书写时的动作、姿态,甚至心情。并逐步与同学分享记录应有的认真,对知识的尊重态度,都可以从纸和笔的应用中体验和实践。今天,传统媒体逐渐被迅速方便的电子媒介取代,获取信息变得无比轻松,我们更应思考工具、载体与记录、阅读之间的关系,或许都可以从纸笔的故事得到启发。

学校老师认为在活动中,学生更深入了解纸笔和思考记录这个主题。也分享学校活动的经验:学校老师曾经组织学生制作小书,在纸上进行创作、折迭,最后装帧成一本本小书,并将作品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由纸到书;由个人记录到流传分享的过程。




参观香港海防博物馆“天子‧公民 —— 末代皇帝溥仪”展览
08-02-2017

导师团队到访海防博物馆参观“天子‧公民 —— 末代皇帝溥仪”展览,展期于2月13日完满结束,共展出七十三件展品,均是满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使用的物品。展览内容涵盖溥仪由1908年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历经辛亥革命、复辟称帝、伪满州国、被抚顺囚禁,最终获赦的传奇一生,也藉此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展出的溥仪衣服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小龙袍、协和会制服、囚衣及棉袄,这些衣服正反映溥仪担当过的不同角色,更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小龙袍是溥仪三周岁时登基所穿的,一生只穿一次,代表皇帝的身分,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迈向革命运动的前夕;协和会制服象征溥仪成为日本傀儡──1932年成立的协和会,名义上是推进五族(满、汉、日、鲜、蒙)共荣,实质为日本操纵“满洲国”的政治工具;抚顺囚衣代表着新中国成立,溥仪成为战犯,经过长达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改;还有经过多次修补的棉袄,反映他被特赦回北京后简朴的生活,成了“平民”。

皇帝看似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从展览中却看见皇帝的另一面。溥仪语言天分相当高,16岁时才开始学英文,19岁已可用完整句子作讲辞。同时,他因受到英文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影响,对西方生活很有兴趣,展览展示了他用过的照相机、收音机、唱片、电话、近视镜等。不过,他于二战后,在远东军事法庭受审期间,为了掩饰自己勾结日本的罪行,不断讹称自己“不记得”,强调自己是受害者,法庭花了八天时间审问他,最后得以独善其身。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际遇与盛世的皇帝非常不同,让我们看到更多皇帝人性化的一面。

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分,团队构思小学教材套“皇帝”课题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皇帝的服饰,思考它们与身分、地位的关系及意义。其中,课程简介《雍正皇帝行乐图》中的雍正皇帝,穿上不同的衣服:头戴假发变装为西洋人刺虎、穿上草帽蓑衣扮演独钓寒江的老渔翁、或阔袍大袖变装为读书人……这画册的出现是因为雍正皇帝平日公事繁忙,所以在闲暇时让宫廷画师为自己画像,扮演不同角色,想象各种不同的生活。

一位是想象自己过着“平民”生活的皇帝;另一位经历由天子回归平民。虽然溥仪跟雍正皇帝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却同样有别于一般“平民”。作为平民可以按意愿和努力去达成自己的心愿。相反,皇帝虽然有很大的权力,却充满限制。这可能就是雍正皇帝在画册变装、溥仪坚持后来两次称帝的原因。




2017年1月
“好自然”展示教育活动正式启动!
16-01-2017

一项鼓励全校师生参与的教育活动──“好自然”巡回展示工作坊正式启动了!这次活动以“自然元素:土、木、石、水”和 “家园”为主题,鼓励学生以感官重新感受自然元素,探索蕴藏在元素的文化价值,学习理想家园中自然的角色。活动除结合展示、互动工作坊及导赏,更透过不同的教学素材,如动画、互动媒体、工作纸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然”课题,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自然、生活、文化的兴趣和感情。

教育活动包括与学校老师进行展示导赏,分享主题内容及概念,鼓励老师进一步运用展示内容发挥主题,连系至不同学校科目,与同学分享对自然的感受与经验。展示中的“学校自然角”延伸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自然元素描绘在不同颜色的贴纸上,合力砌出美丽的“自然角”,为学校创造一个精致的休憩空间。

此外,导师亦会与学生进行约一小时的互动工作坊及导赏,延伸展示内容,包括认识香港相关的自然元素,让同学发现我们生活的周遭事物,很多都与自然关系密切。以“自然好问题”环节为例,通过学生迭积木的活动,介绍香港最高的树木──位于香港动植物公园的一棵白兰树。木可以“叠起来”,用来做家具、造木船、建房屋等,我们现今仍看到“大澳棚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土、木、石、水,各有特色,组合起来,更成为我们幸福的“家园”。在“自然好家园”环节,透过猜想游戏,让同学思考在家园中一些与自然元素相关的事物,认识自然元素是组织美好家园的条件。如“瓷碗”让我们生活更容易得到 “温饱”;“ 木门”令我们的家更“安全”;“ 凉亭”可以让大家聚集一起“分享”生活点滴……


<p>学生可在展示中的&ldquo;发现角&rdquo;以感官重新感受自然元素,发现自然的特质,例如通过树木的年轮,触摸树木的生命。</p>

学生可在展示中的“发现角”以感官重新感受自然元素,发现自然的特质,例如通过树木的年轮,触摸树木的生命。





参观香港茶具文物馆
13-01-2017

叶子有时回归土地,有时落在“另一种泥土”里,冲泡出自然的味道,也冲泡出我们对自然的态度。这次,教育团队前往香港茶具文物馆参观,学习这一种经过烧制的泥土──茶具。

茶具,就像饮茶的习惯,会随不同年代的需求、潮流而发展。茶具文物馆地下展厅,展出名为“中国茗趣”的展览,透过唐代(公元618-907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不同款式茶具的变化,介绍中国历代的制茶、饮茶方法。例如唐代煮茶,有时还会加入葱、姜、薄荷等合煮;宋代将茶磨成茶末,经筛净后才用沸汤冲点,再用竹筅调匀;元代创制出以酥油奶酪调制的茶汤;明代以全叶冲泡,不但注重茶量、水温、火候,茶壶的形制也十分讲究;清代饮茶亦普遍采用盖碗沏茶,既可独斟独酌,亦可端奉客人。

泥土透过工匠的双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茶具。文物馆二楼正在展出的是“2016陶瓷茶具创作比赛”的优秀作品,展示现今香港的陶艺创作者创作的茶具,这些茶具形态各异,有的像树木,有的像石头,有的像船等。茶具已不再是单纯的器物,创作者将对自然的感悟、生活的情怀、快乐的记忆等,融会其中,创出一件件会说故事的艺术品。比如展览中一个形状、纹理都酷似树木的茶壶,作者是按照真实的木头制作壶的外形,又用茶水浸泡,带出自然的颜色、感觉和风味。运用自然承载自然,再让人品味自然,茶与壶的相遇真是既有趣又奇妙!




“亲亲自然”幼儿教材套试验课 ——“石”
03-01-2017

教育计划“亲亲自然”幼儿教材套的开发,有幸邀请东华三院(幼儿服务)参与这次合作计划,参与学校包括洪王家琪幼儿园、伍尚能纪念幼儿园及方谭远良幼儿园。

继之前“水”和“木”两个课程之后,这次的试验课主题为“石”。在幼儿园校长和参与老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小朋友体验到石头的不同特质,还有古人如何应用石头,一步步接触“石”的内涵。

这次活动尝试由亲身接触一颗颗石头开始。课前,部分老师还邀请小朋友搜集石头回来,给其他同学观察、触摸,以第一身感受粗幼、轻重、大小种种感觉。活动又以“太湖石”为例,透过观察奇形怪状的石头,启发小朋友的想象力。老师问道:“在这块石上看到甚么?”学生随即兴奋地叫嚷:“蝴蝶!”、“小猪!”、“喇叭!”⋯⋯小朋友发挥无限创意的同时,石头在他们心目中亦渐渐变得有趣。

为了与小朋友分享今天见到的石头,都可能是经过自然的风雨、人工的雕凿而成,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的动画和教具。老师在回馈表示,生动活泼的教学工具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小朋友对主题的认识和印象,期望将来有更多有趣的设计和图像加入课程。

另外,活动中介绍传统花园的“石子路”,是古人通过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头,在地上砌成各种图案的创作。藉着这个传统例子,鼓励学生尝试实践想象及创作,运用“石头贴纸”在画纸上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小朋友们的作品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题包括房子、地铁车厢、火车等,正好反映小朋友的祈盼──希望拥有美好家园,也向往到处游玩、探索,见识这个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