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教育團隊

教育計劃積極於不同地域進行幼兒親子工作坊,參與者對傳統中國文化中,有關德育和創意發展的部分反應特別熱烈。促使工作室進一步開拓中國文化的幼兒教育方向,發展適合幼兒園乃至親子應用的教學主題和形式。

計劃從傳統文化中提取適合幼兒成長的養分,培養幼兒對自然世界的欣賞和珍惜、對文化內涵的興趣、加強德育和創意的發展。

《親親自然》幼兒工作坊以大自然的石、木、水、土為主題,讓幼兒能夠從第一身的體驗和感受出發,透過故事、遊戲、多媒體、手工藝創作等,輕鬆地接觸傳統文化,並連繫至現今生活。

教育計劃有幸邀請東華三院(幼兒服務)合作,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東華三院洪王家琪幼兒園、東華三院伍尚能紀念幼兒園及東華三院方譚遠良幼兒園進行試驗課,取得正面的回應和成效。並於2017年3月,出訪新加坡道南學校、新加坡福建會館幼兒園及午後學堂,進行體驗工作坊,與當地的小朋友一起「親親自然」!


活動記錄

新加坡「親親自然」幼兒體驗工作坊
23-03-2017

教育團隊於3月20日至24日再次到訪新加坡,為福建會館屬校道南學校、福建會館幼兒園及午後學堂舉辦「親親自然」幼兒體驗工作坊,與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感受自然的美好、中華文化的趣味。感謝福建會館、道南學校校長陳京文博士、福建會館幼兒園校長譚金鳳女士及所有參與老師的支持和協調,實現是次教育交流活動。

這次我們挑選了「水」和「木」作為體驗工作坊的主題,透過不同方式,如律動、動畫、故事及創作,從自然元素的特色、應用等講述同心合力、分工合作、發揮所長等價值觀。工作坊期間,小朋友都投入活動,看見動畫主角「小水滴」的活潑動態時表現雀躍、合作繪畫「房子」時更互相提點,樂在其中。

參與活動的學校老師認為活動互動活潑及內容多樣、展具動畫設計有趣吸引,能夠提高小朋友的綜合訓練及對自然的理解;與此同時,他們亦期望活動有更多實物展示或戶外體驗指引,讓學習更加全面。

在這次交流中,福建會館幼兒園校長譚金鳳女士帶領團隊參觀學校,介紹幼兒園的教育設施與理念。其中,到訪了「家居環境」教室,裡面的家居擺設讓幼兒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校長更特意介紹校園的「生活花園」,花園內的植物品種繁多,小朋友悉心栽種,雖然並非所有都能開花結果,但種植過程可讓幼兒學習不同知識及觀念。校長認為「親親自然」活動正好是一個開端,讓幼兒在工作坊中學習自然元素後,在花園中好好實踐,加深認識,欣賞「自然」美好的一面,愛護自然。




「親親自然」幼兒試驗課回顧
15-03-2017

2016年,教育團隊積極籌備「親親自然」幼兒教案,逐步發展出一系列以幼兒學習為重心的教案,培養幼兒對自然世界和中國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建立良好價值觀。幼兒課程以「自然」的「土」、「木」、「石」、「水」為主題,引導幼兒從感受體驗、認識探索、文化內涵的角度,認識和感受自然的美好,擴闊對周遭世界的視野和欣賞角度。

教育計劃有幸與東華三院(幼兒服務)合作,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於東華三院屬下洪王家琪幼兒園、伍尚能紀念幼兒園及方譚遠良幼兒園,完成18節試驗課,感謝各幼兒園校長的支持、老師前線教學的實踐及評估,團隊導師進一步優化課程對學校老師和幼兒的適切性。

因應學校老師的建議,課程預備更多實體教具及實物體驗活動,讓小朋友透過感官接觸加強對自然的感受和印象。另外,老師建議故事內容可進一步由淺入深,從最簡單、基本的事物出發,引導小朋友探索中國文化的趣味。團隊亦作出了相應的課程調整,配合幼兒的學習程度,例如把幼兒常接觸的事例作為引入,讓同學更容易理解內容。

總結試驗課成果,參與學校表示是次的幼兒教案內容具啟發性,為幼兒園校本有關課題包括「愛護環境」、「幫助我們的人」、「愛惜大自然」等提供補充及延伸,還可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具、實物展示、互動遊戲、工作紙及繪本,加強小朋友對「自然」和「文化」的學習興趣。小朋友在試驗課上表現投入,積極回應老師有關「水、木、石、土」的提問。其中,洪王家琪幼兒園的老師舉例說:「試驗課後,當講解一些關於泥土的基本知識時,同學已懂得發問一些較深入的問題,例如『牆壁是否由泥土製造?』」老師亦藉着提問鼓勵同學在課餘時間努力發掘答案,並與其他同學分享。

幼兒教案鼓勵小朋友均衡發展,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小朋友接觸中國文化。伍尚能紀念幼兒園老師表示,由於幼兒園內有不同國籍的學生,為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上建立良好基礎,老師特意加強介紹自然元素中文名字的讀音及意思,讓非華裔學生獲得「文化初體驗」的同時,提升中文語言能力,團隊亦因此進一步加強教案在語文方面的探討。另外,老師亦發現小朋友不單對身邊自然元素認識加深,更學習到尊重、關懷大自然。例如,同學在一起洗手的時候,都會互相提醒把水龍頭關好,不要浪費食水。

從「親親自然」內容開發到試驗課程,教育團隊不但加深對幼兒文化教育的認識,亦初見教案在校園實踐的成效。同學年紀雖小,已經開始懂得探索及學習未知的東西、建立對身邊事物的良好價值觀,並主動與別人分享,這正是團隊籌備「親親自然」幼兒教案的目標。


<p>導師正與東華三院伍尚能紀念幼兒園龔宇萍校長(右一)及余老師(右二)講解古時紫禁城的滅火方法。</p>

導師正與東華三院伍尚能紀念幼兒園龔宇萍校長(右一)及余老師(右二)講解古時紫禁城的滅火方法。





「親親自然」幼兒教材套試驗課 ——「石」
03-01-2017

教育計劃「親親自然」幼兒教材套的開發,有幸邀請東華三院(幼兒服務)參與這次合作計劃,參與學校包括洪王家琪幼兒園、伍尚能紀念幼兒園及方譚遠良幼兒園。

繼之前「水」和「木」兩個課程之後,這次的試驗課主題為「石」。在幼兒園校長和參與老師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小朋友體驗到石頭的不同特質,還有古人如何應用石頭,一步步接觸「石」的內涵。

這次活動嘗試由親身接觸一顆顆石頭開始。課前,部分老師還邀請小朋友搜集石頭回來,給其他同學觀察、觸摸,以第一身感受粗幼、輕重、大小種種感覺。活動又以「太湖石」為例,透過觀察奇形怪狀的石頭,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老師問道:「在這塊石上看到甚麼?」學生隨即興奮地叫嚷:「蝴蝶!」、「小豬!」、「喇叭!」⋯⋯小朋友發揮無限創意的同時,石頭在他們心目中亦漸漸變得有趣。

為了與小朋友分享今天見到的石頭,都可能是經過自然的風雨、人工的雕鑿而成,團隊設計了一系列的動畫和教具。老師在回饋表示,生動活潑的教學工具可以加強師生互動,提升小朋友對主題的認識和印象,期望將來有更多有趣的設計和圖像加入課程。

另外,活動中介紹傳統花園的「石子路」,是古人通過不同顏色、形狀的石頭,在地上砌成各種圖案的創作。藉着這個傳統例子,鼓勵學生嘗試實踐想像及創作,運用「石頭貼紙」在畫紙上表達自己喜歡的事物。小朋友們的作品大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主題包括房子、地鐵車廂、火車等,正好反映小朋友的祈盼──希望擁有美好家園,也嚮往到處遊玩、探索,見識這個未知的世界!




「親親自然」幼兒工作坊首次試驗課
12-10-2016

今年起,教育團隊積極籌備「親親自然」幼兒教材套,內容包括「水」、「石」、「土」、「木」 四個主題。期望由自然元素出發,聯繫中國文化,培養幼兒對自然、文化的興趣。

團隊有幸邀請東華三院幼兒服務參與這次合作計劃,與院方幼兒園共同進行課程實踐及改良。參與學校包括洪王家琪幼兒園、伍尚能紀念幼兒園及方譚遠良幼兒園。

本月,幼兒工作坊正式於幼兒園進行試驗課,與小朋友一起「親親自然」。

工作坊嘗試以不同形式的教具設計,如播放聲帶、創作故事及不同類型的圖像,啟發幼兒的想像,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自然的趣味。

小朋友看着「小水滴」人物教具,想像水的自然形態,說道:

「瀑布像小水滴滑滑梯一樣!」

「湖泊像很多水滴快樂地聚集在一起!」

「河流像我們平常排隊一個跟一個!」

可見小朋友對水有不同的感受和想像,有着豐富的創作力 。

課堂上,老師將「水」連繫到幼兒日常生活,問到小朋友日常在哪裡看見水,更介紹幼兒園附近的瀑布:「大家坐巴士回來幼兒園時有看見它嗎?它叫做瀑布。」透過師生互動,讓小朋友明白原來這些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好自然在日常生活裡都找得到。

試驗課完結後,團隊與幼兒園老師交流教學成效。這些寶貴意見有助團隊理解小朋友的需要,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




「親親自然」幼兒教材套開發
01-08-2016

柔軟的水可以匯聚成廣闊的大海承載鋼鐵巨輪;堅硬的石頭也可以沖刷成光滑的卵石透出柔和光澤。

教育團隊正在開發的「親親自然」幼兒教材套,希望從身邊自然元素的基本特質出發,發掘其背後最值得分享的文化內涵。教材套包含工作坊和繪本,內容分為「水」、「石」、「土」、「木」四個主題,融入故事朗讀、藝術創作、互動遊戲、實物體驗和電子元素等多樣的方式,結合中華文化,帶領同學一起發現和感受自然。

開發過程中,團隊導師也不斷學習與思考,希望將有趣又有意義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如「石」這一主題,鐘乳石、太湖石、鑽石、玉石……這些特別的石頭常被視為珍寶,受人所愛,但它們如何形成呢?在被人發現前,它們要在特殊環境中經過億萬年磨礪才演變出獨特的形態。期望同學探索石頭特質之餘,明白石頭與人一樣,透過艱辛的磨練,同樣可以變得更美好。

沉重的石材開採、運輸都不便利,今多被各種材料所代替。但人類文明可正是從一塊小小的石頭開始。250萬年前,人類祖先將打製過的石頭握在手中,從此展開使用工具的歷史,用石器砍木、刮削、挖掘、狩獵,改善生存條件。直到3000-4000年前,石器才慢慢被青銅所取代,石頭作為工具陪伴人類的歷史可比其他材料久遠得多。另外,為了方便使用石器,人類進化出更靈活的手指,今人可執筆寫字,與古人類需要握住石頭也有關係。除了石頭可以影響人類發展,身邊許多尋常事物亦不簡單,藉此鼓勵同學多觀察體驗,發掘自然的無限可能。




幼兒教案籌備
04-05-2016

為擴展教育對象,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標,教育團隊現正積極籌備針對幼兒學習的教案。以過往教學經驗和課程為基礎,配合「知識」、「技能」、「態度」三個學習目標,團隊期望以圖像設計和多元形式內容,引發孩子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更早播下學習的種子。

構思的初步階段,最大的挑戰的是教學內容的實踐,顧及幼兒正處於學習階段的第一步,教育內容不能過於抽象艱澀之餘亦要富有啟發。團隊不斷思考如何把幼兒與中國文化連繫起來,賦予活動內容意義。團隊更特意到訪不同地方,參觀其他幼兒活動、進行資料搜集,透過不同的觀察和討論,激發思考。

「重新認識已知的事物,發掘最關鍵、最值得思考的部分。」 工作室教育總監馬健聰在討論會議中經常提點。

從前的孩子是如何學習中國文化呢?文化就在他們身邊,他們的衣、食、住、行都是文化的實踐。教育團隊認為,雖然社會環境改變,但是人的感受依然可以相通。孩子仍可以透過「感受」和「體驗」身邊共有事物,認識中國文化。一如團隊構思的其中一個主題課——「水」。團隊期望孩子透過親身接觸、感受,認識一滴水,令這滴水不只是書本裡的文字,繼而發揮想像,像古人認識世界般,使「水」變得有生命、有感情,並學習當中觀察與想像世界方法,建立認識世界的基礎。

幼兒教案的開發是本年度重要發展項目,團隊期望它未來可以成為一個完善、具教育意義的活動,藉以讓更多孩子接觸中國文化,分享當中的趣味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