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計劃多年來積極走進各區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為了進一步向學生推廣中華文化的價值,讓學校老師靈活應用,教育團隊以過往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內容為基礎,發展成「我的家在紫禁城」小學教材套,期望藉此加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基礎認識和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提升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教育計劃進行「小學教材套」試驗課,於4間不同地區的學校進行超過60次試驗課,參與學生人數超過900人。試驗課由教育團隊提供教學資源,學校老師進行前線教學,共同評估及檢討。
另外,教育團隊選取教材套部分主題,發展為「看看文化」工作坊,由團隊導師負責示範教學,與更多學校分享「小學教材套」的內容。至2017年6月,
共有18間學校、約5500名學生參與受惠。
活動記錄
「小學教材套」進行「紙筆」試驗課,是次活動有幸邀請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鄭任安夫人千禧小學參與,對象為高小(四年級)學生。
筆記下知識與記憶,筆劃之間更透出寫字時的心態與姿態。紙輕便便宜,默默支持,讓筆墨得到最好的發揮。紙筆讓我們的經驗、想法、感情得以穿越時空傳承、分享。團隊希望藉着認識及體驗筆和紙,學生可以更深入了解人與工具、媒介的關係,思考記錄應有的態度和意義。
課上,學校老師聯繫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從粗心大意、忘記事情的經歷出發,引導學生思考記錄的重要性。又讓同學嘗試以石頭、繩子、紙筆進行記錄,有學生用繩打結,有學生用石刻字,親身體驗到不同記錄方式的特點。
其中一個環節,學生需要用毛筆在限定時間內寫字,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能把字寫完,而是藉此展示筆劃除了表達文字的意思,也會透露書寫時的動作、姿態,甚至心情。並逐步與同學分享記錄應有的認真,對知識的尊重態度,都可以從紙和筆的應用中體驗和實踐。今天,傳統媒體逐漸被迅速方便的電子媒介取代,獲取資訊變得無比輕鬆,我們更應思考工具、載體與記錄、閱讀之間的關係,或許都可以從紙筆的故事得到啟發。
學校老師認為在活動中,學生更深入了解紙筆和思考記錄這個主題。也分享學校活動的經驗:學校老師曾經組織學生製作小書,在紙上進行創作、折疊,最後裝幀成一本本小書,並將作品展覽。讓學生親身感受由紙到書;由個人記錄到流傳分享的過程。
教育團隊繼續為「小學教材套」進行試驗課。是次試驗課有幸邀請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鄭任安夫人千禧小學參與,活動主題為「皇帝」(初小)──「自由與限制」,對象為一至三年級的同學。
活動舉行前,團隊與夏麗華副校長和學校老師商討活動細節。夏副校長表示課程內容適合初小學生,提議多使用圖像,以配合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
團隊亦參觀了一年級的試驗課。老師憑着對學生的了解,在活動中加入更多圖像解說,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從「皇帝」身上思考生命的「自由」與「限制」。當中互動遊戲「皇帝說」,讓同學感受「皇帝」擁有很大權力,似乎很自由,其實同時亦要面對百姓的期望;看似是限制,卻有助於慎重地作決定,為更多人帶來福祉。另外,在播放動畫「小皇子成長」時,老師在旁解說「小皇子」的刻苦生活,他不斷努力學習成為一位好領袖,但相對於今天,卻缺乏自由選擇人生目標的機會,從而讓小朋友珍惜今天可以自由選擇理想的可貴。
一小時的活動後,導師感受到引導學生認識文化並不簡單,除了需要合適的內容,良好的師生關係及默契也很重要。由老師帶領教育活動,可讓老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認識等得到充份利用。正如參與觀課的蔡劍冬校長表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表現是師生相處的成果。」
「皇帝話……所有百姓都要消失!」老師正扮演「皇帝」,與一年級生進行「皇帝話」遊戲,透過此活動讓學生明白皇帝雖擁有很大權力,亦要考慮到百姓的感受,作出合理的決定。
同學們嚷着說:「希望皇帝令百姓每天有飯吃、希望百姓可以努力學寫字……」老師安排同學說出對「皇帝」及「百姓」的意見和期望,提升學生的邏輯及分析能力。
教育計劃積極與本地學校合作,結合校內老師的教育經驗,發展切合學生需要的教育活動。繼先前「甚麼東西」先導工作坊合作,團隊有幸再次邀請方樹福堂基金方樹泉小學參與「小學教材套」合作計劃。該校老師將於11月初為四年級學生進行以建築為主題的試驗課——「種出好感情」。
10月中,教育計劃導師向該校王慧儀老師介紹活動流程,並就教案內容交換意見。王老師表示試驗課的內容豐富有趣,同時涵蓋多個啟發元素,讓同學思考一些在課堂較少接觸的題目如人倫關係及傳承精神等。另外,老師亦仔細地提出多個具體建議,協助提升課程的質量。如在互動遊戲——「小小建築師」中,她提議以小組形式進行,使更多學生能夠參與,有助整體課堂的投入;在內容方面,老師期望加入更多有關建築部件如榫卯的解說,加深學生對中國建築的基本認識。
老師的課堂經驗及意見是提升課程的重要參考。團隊期望「小學教材套」課程內容可以不斷改進,不僅有助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同時讓老師更易掌握當中的信息及表達形式。
教育團隊於2016年初開始籌備「小學教材套」,期望學校的老師將來能夠利用工作坊的內容,在校內開展教育活動,以達到進一步普及的目標。為此,教育團隊有幸邀請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成為合作伙伴,並於6月份進行課堂實踐嘗試。
有別以往由團隊導師帶領工作坊,活動由學校老師帶領進行,對象包括高小與初小學生,試驗課的主題為「皇帝」。教材套着重互動教學內容,例如「皇帝話」遊戲、討論雍正皇帝事跡、「小皇子的成長」動畫等,希望同學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一同思考學習。
課堂上,老師發揮豐富的教學經驗運用教材套,靈活地連繫學生在學科中所學過的知識。例如,老師藉着在過往課堂學習過的秦始皇事跡作引入,引起同學對「皇帝」的興趣,再進入試驗課的內容,有效連繫教材套與不同學科。
團隊開發教材套時,遇上不少困難,特別是內容的深淺程度及適切性。透過「試驗課」,團隊能觀察師生使用教材套的過程及反應,搜集老師對活動的意見及提議,讓教案內容更貼近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需要。
同學們正在討論雍正皇帝的政策決定是否合理,嘗試從多角度思考他的功過。
教材套鼓勵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十二章紋」活動裡,獲頒發品德章紋的學生感謝其他同學的推舉及支持。希望大家都以這些品德為學習目標!
「我的家在紫禁城」教育計劃於2008年起,一直致力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並且以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形式與大眾分享。去年於國內推出《最好的皇宮》學習套裝,反應十分熱烈。學習套裝向老師和家長提供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將中國文化帶進學校與家中,與小朋友一起發掘皇宮的趣味。
為了進一步與香港學生分享中華文化,教育團隊於2016年起,針對全港小學,開發「我的家在紫禁城」小學教材套。教材套內容圍繞傳統中國的皇宮、建築、花園、皇帝、皇宮人物、器物、紋飾和飲食八大範疇,分為高小版及低小版。團隊與本地學校緊密合作,進行課程嘗試及實踐,旨在發展一套適合本港學校情況的教材套。
團隊非常榮幸能夠邀請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作為合作伙伴,彼此發揮優勢,教育團隊提供教學內容及教材設計,學校老師在校內實踐課程。期望在活動過程中,增加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興趣,引導多角度思考,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及積極正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