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州番禺區的餘蔭山房修建於清同治十年,是廣東四大園林之一。12月20日早上,導師團隊與工作室成員一行二十人,從香港出發,經三個小時車程來到這個陰涼幽靜的嶺南園林,親身感受中國古代園林的建築風采。這次的考察也為導師們正在發展的課程「遊花園」尋找靈感和養分。
「我的家在紫禁城」教育團隊,在太古廣場 Kelly and Walsh 書店裏,舉行了兩場教育計劃冬日工作坊活動。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體驗了教育計劃的課程「最好的皇宮」。
教育團隊走進社區,讓更多小朋友接觸到本計劃多元、有趣的教育活動,認識中國文化,提高其學習興趣。
為使暑期外展教育活動的推廣更廣泛,教育團隊和亞洲協會協辦了以普通話進行的教育活動,對象包括4至12歲的小朋友,以讓一些於國內及海外居住,並在暑期回港的兒童,有機會參與其中。
教育團隊參觀香港藝術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合辦的「頤養謝塵喧 — 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及導賞活動,透過欣賞乾隆花園收藏的珍品,認識乾隆皇帝及其獨特的皇家花園,增進對清代歷史的理解。
團隊於香港圖書文具有限公司進行教育推廣,進一步讓家長認識外展工作坊及叢書的內容。另外,教育團隊亦希望藉此建立親子互動學習的氣氛,為日後的親子教育推廣計劃繪下藍圖。
2012年7至8月期間,教育團隊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的「閱讀繽紛月2012」暑期巡迴活動,除小學生外,對象亦延伸至幼稚園高班的小朋友,工作坊配合叢書介紹,鼓勵延伸閱讀。
導師團隊獲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舉辦的「第十屆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與內地教師就成為良師的條件和途徑,分享彼此經驗。
香港藝術館舉辦的「頤養謝塵喧 — 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教育活動分享會,讓教育團隊及工作室成員向公眾講述,如何以現代語言及科技,如動畫、互動遊戲、QR-code等方式,介紹乾隆花園蘊藏的傳統文化世界。
適逢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主題為「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教育團隊有幸獲邀到文物探知館舉辦教育活動,與小朋友分享傳統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並嘗試以簡單的皇宮模型,分享空間規劃與生活的古今意義。
教育團隊與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故宮100》攝製團隊進行互訪。《故宮100》攝製團隊曾探訪本港小學,了解教育團隊導師如何在校內實行教育活動。此外,導師團隊亦在北京考察期間與眾導演交流,體驗一地文化。
在北京考察期間,教育團隊與故宮博物院宣教部展開交流。團隊參觀了宣教部的教育活動展覽室,認識其在文化教育活動中的互動多媒體應用,探索了把資訊科技運用在「我的家在紫禁城」教學上的可能性,以助團隊思考計劃的推廣策略及未來推行方向。
2012年初到北京考察時,教育團隊有幸於故宮的禁區考察,並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先生,就紫禁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及傳統文化在現代的意義等議題進行討論。
教育團隊到北京紫禁城考察交流,親身接觸中國傳統的現代面貌,討論並反思紫禁城的文化價值。其後團隊參觀了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北京國家博物館、頤和園等地標,並與故宮出版社、故宮宣傳教育部及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故宮100》拍攝組交流,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及當代文化特徵。
教育團隊參觀亞洲協會會址建築,了解如何在保護環境和活化古蹟的原則下,善用空間。同時,團隊亦參觀了協會舉辦的「緣生意轉」佛教藝術展覽,進一步認識中國的藝術、宗教和哲學意涵。
教育團隊通過資料搜集、釐清概念、教具製作,實行試教及修改教案,籌備一個全新的教學課程 — 「遊花園」,期望能在反思中改善活動內容,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價值,提升教學質素。
「造香港」教育推廣計劃由明報周刊和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共同策劃,教育團隊以伙伴身分參與其中,並負責部分選題的資料搜集、採訪及撰文工作。 「造香港」計劃邀得丁新豹博士,於荷李活道帶領教育及工作室團隊,參觀藝穗會、中區警署、擺花街、孫中山事蹟點等歷史地標,加深團隊對本地文化史蹟的認識。
教育團隊非常重視在教與學方面的培訓及檢討。所以,早在學校及公眾外展教育計劃 — 「最好的皇宮」 開展之前,導師團隊便實行試教及教具製作,並邀請小朋友參與先導工作坊,收集意見,以檢討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務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